垃圾短讯证明用户资料遭盗窃

短讯是非常好的通讯方式,可是短讯内容供应商却滥用它,把垃圾短讯塞满了用户的手机,结果往往令用户没注意到重要的信息。

通过短讯推售的铃声、音乐和其他服务实在太多了。这些东西通常是用户不需要的,但又不得不忍受。下载这些东西要花三至五块钱。若不想再接到这些垃圾短讯,用户须回电通知供应商,可是用户却被征收有关电话或短讯费。用户拒绝的是他所不要的服务,怎可征收费用呢?

槟城消费人协会已经接到多宗骗人短讯的投诉。一位投诉者收到一则短讯,说他中选获得2万元奖金。他拨了一个印尼的电话号码,接听的像是印尼人的口音,告诉他说,要得到这笔奖金就必须存 2,000 元进入某个银行户头作为手续费。当他把这件事情向电讯公司报告时,电讯公司声称他们已采取行动和通知了警方。

问题是这些短讯内容供应商,还有骗人短讯比赛的代理人,他们怎么能得到手机用户的号码呢?这根本就是盗取他人的身份资料。难道电讯公司没有保护用户身份资料的责任吗?

槟消协呼吁马来西亚通讯与多媒体委员会,对短讯内容供应商的此类不当行为进行调查,同时采取严厉行动对付各种盗取他人身份资料的行为。